智农网

秦川牛
秦川牛

    

秦川牛为中国地方良种,是中国体格高大的役用牛种之一。秦川牛产于陕西省关中地区,因“八百里秦川”得名,被誉为“国之瑰宝”。秦川牛以咸阳、兴平、乾县、武功、礼泉、扶风和渭南,宝鸡等地的秦川牛最为着名,量多质优。


   
简介


       
秦川牛毛色以紫红色和红色居多,约占总数的80%左右,黄色较少。头部方正,鼻镜呈肉红色,角短,呈肉色,多为向外或向后稍弯曲;体型大,各部位发育均衡,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肩长而斜,前躯发育良好,胸部深宽,肋长而开张,背腰平直宽广,长短适中,荐骨部稍隆起,一般多是斜尻;四肢粗壮结实,前肢间距较宽,后肢飞节靠近,蹄呈圆形,蹄叉紧、蹄质硬,绝大部分为红色。肉用性能:秦川牛肉用性能良好。成年公牛体重600-800千克。易于育肥, 肉质细致,瘦肉率高,大理石纹明显。18月龄育肥牛平均日增重为550克(母)或700克(公),平均屠宰率达58.3%,净肉率50.5%


       
陕西渭北高原的部分地区和河南的西部及甘肃的庆阳地区也有分布。本品种全身被毛细致光泽,多为紫红色和红色,眼圈及鼻镜为肉色。角短而细致,多向外下或后方稍弯曲。公牛头较大,额宽,颈粗短;鬐甲高而宽。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前躯发育良好,后躯较差。四肢结实,蹄大坚固。母牛头清秀,颈厚薄适中。成年公牛体重平均600千克,母牛380千克。短期肥育后屠宰率5052%。泌乳期平均7个月,泌乳量约700千克。公牛最大挽力平均为398475千克,母牛252281千克。秦川牛曾被输至浙江、安徽等许多省(自治区),用以改良当地黄牛,其后代的体格和役力均超过当地牛。


   
产地环境


       
秦川牛是中国着名的大型役肉兼用品种牛,原产于陕西省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地区。关中系粮棉等作物主产区,土地肥沃,饲草丰富,农作物种类多,农民喂牛经验丰富;在这样长期选择体格高大,役用力强,性情温驯的牛只作种用的条件下,加上历代广种苜蓿等饲料作物,遂形成了良好的基础牛群。


   
外貌特征


       
秦川牛体格高大,骨骼粗壮,肌肉丰满,体质丰满,体质强健,头部方正。肩长而斜,胸宽深,肋长而开张,背腰平宽宽广,长短适中,结合良好,荐骨隆起,后躯发育稍差,四肢粗壮结实,两前肢相距较宽,有外弧现象,蹄叉紧。公牛头较大,颈粗短,垂皮发达。髻甲高而宽,母牛头清秀。颈厚薄适中,髻甲较低而薄,角短而钝,多向外下方或向后稍微弯曲。毛色有紫红、红、黄三种,以紫红和红色居多。


       
品种性能


       
秦川牛体格高大,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41±6厘米,体长160±12厘米,胸围200±14厘米,管围23±1.8厘米,体重595千克±117公斤。成年母牛平均体高125±6厘米,体长140±1.6厘米,胸围170±12厘米,管围17±1.5厘米,体重381±72公斤。秦川牛役用性能好,最大挽力为体重的71.777.0%。其产肉性能颇好,在中等饲养水平下,肥育至18月龄屠宰,平均屠宰率58.3%,净肉率50.5%,眼肌面积7.0平方厘米,胴体重282.0公斤;肉质细,大理石纹明显,肉味鲜嫩,肉骨比为16.1,瘦肉率76.0%。泌乳期为7个月,乳蛋白率4.0%,干物质总量16.1%。该牛11.5岁开始发情,2岁左右开始配种。其适应良好,为优秀的地方良种,是理想的杂交配套品种。


       
秦川牛挽力大,步伐快,公牛最大挽力360450千克,母牛为190350千克,一般成年公牛每头负担耕地30亩,秦川牛肉质细致,容易育肥。在生产性能方面表现出的最显着特点是:生长速度快,瘦肉产量高。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6月龄公犊达250千克,母犊210千克。日增重可达1400克。在良好饲养条件下公牛周岁可达511千克。该牛作为专门化大型肉用牛,产肉性能好,屠宰率一般为60%70%,胴体瘦肉率为80%85%16月龄的育肥母牛胴体重达418千克,屠宰率66.3%。母牛泌乳量较高,一个泌乳期可产奶2000千克,乳脂率为4.0%4.7%,但该牛纯种繁殖时难产率较高(13.7%)。


   
黄牛杂交


      
用该品种与中国本地牛杂交来改良黄牛,取得了明显效果。表现为杂后代体格明显加大,增长速度加快,杂种优势明显。

本文已被阅读 301 次

附件列表

您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