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褐牛(BrownSwiss)属乳肉兼用品种,原产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主要在瓦莱斯地区。由当地的短角牛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经过长时间选种选配而育成。
外貌特征
被毛为褐色,由浅褐、灰褐至深褐色,在鼻镜四周有一浅色或白色带,鼻、舌、角尖、尾帚及蹄为黑色。头宽短,额稍凹陷,颈短粗,垂皮不发达,胸深,背线平直,尻宽而平,四肢粗壮结实,乳房匀称,发育良好。成年公牛体重为1000千克,母牛500~550千克。
生产性能
瑞士褐牛年产奶量为2500~3800千克,乳脂率为3.2%~3.9%;18月龄活重可达485千克,屠宰率为50%~60%。美国于1906年将瑞士褐牛育成为乳用品种,1999年美国乳用瑞士褐牛305天平均产奶量达9521千克(成年当量)。
瑞士褐牛成熟较晚,一般2岁才配种。耐粗饲,适应性强,美国,加拿大、前苏联、德国,波兰、奥地利等国均有饲养,全世界约有600万头。瑞士褐牛对新疆褐牛的育成起过重要作用。
新疆褐牛是我国近几十年培育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主产于新疆伊犁和塔城地区。早在1935~1936年间,伊犁和塔城地区就曾引用瑞士褐牛与当地哈萨克牛杂交。1951~1956年间,又先后从原苏联引进几批含有瑞士褐牛血统的阿拉塔乌牛和少量的科斯特罗姆牛继续进行改良。1977年和1980年又先后从原西德和奥地利引入三批瑞士褐牛,这对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新疆褐牛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历经半个世纪的选育,1983年通过鉴定,批准为乳肉兼用新品种。
新疆褐牛产地及环境
新疆褐牛主要产于新疆天山北麓的西端伊犁地区和准噶尔界山塔城地区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分布于全疆的天山南北,主要有伊犁、塔城、阿勒泰、石河子、昌吉、乌鲁木齐、崐阿克苏等地区。产区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地形有山地、沙漠、盆地、平原河谷;作物类型主要是小麦、玉米、高粱、水稻、大豆、棉花、瓜果等。
新疆褐牛体貌概述
新疆褐牛个体大,体躯健壮,头清秀;有角,角尖稍直、呈深褐色,角大小适中、向侧前上方弯曲呈半椭圆形。毛色呈褐色,深浅不一,顶部、角基部、口轮的周围和背线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眼睑、鼻镜、尾尖、蹄呈深褐色。
新疆褐牛品种性能
新疆褐牛成年公牛体高144.8厘米,体长202.3厘米,胸围229.5厘米,体重950.8公斤;成年母牛体高121.8厘米,体长150.9厘米,胸围176.5厘米,体重430.7公斤。在舍饲条件下,新疆褐牛平均产奶量为2100~3500千克,乳脂率4.03%~4.08%,乳干物质13.45%.个别高的产奶量可达5212千克。在放牧条件下,泌乳期约100天,产奶量1000千克左右,乳脂率4.43%.在自然放牧条件下,中上等膘情1.5岁的阉牛,宰前体重235千克,屠宰率47.4%;成年公牛433千克时屠宰,屠宰率53.1%,眼肌面积76.6平方厘米。
新疆褐牛也是牧区驮挽的主要役畜。该牛适应性好,抗病力强,在草场放牧可耐受严寒和酷暑环境。它能在海拔2500米高山、坡度25°的山地草场放牧,可在冬季-40℃、雪深20厘米的草场用嘴拱雪觅草采食,也能在低于海面154米、最高气温达47.5℃的吐鲁番盆地——“火洲”环境下生存。宜牧,耐粗的采食增膘、保膘方面与本地黄牛相同。但在冬季缺草少圈饥寒时,由于新疆褐牛个体大,需要营养多,入不敷出,比本地黄牛掉膘快,损失大。在抗病力方面,与本地黄牛同样强。
新疆褐牛品种评价及开发利用
新疆褐牛适应性强,体型外貌好,并有一定泌乳、产肉、役用性能,与其他品种比较,它更能适应与山区、牧区、半牧区和饲养条件较差的农区,杂交本地黄牛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