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农网

大竹喊山开茶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大竹喊山开茶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今年,是安吉白茶引进大竹县的第六个年头,也是白茶迎来盛产的一年。3月23日,大竹县政府在团坝镇举办了首届喊山开茶文化节,开启一年茶丰收,也借此推介村民赖以脱贫致富的白茶。

   “喊山开茶”是一种传统采茶民俗,既用以统一采茶时辰,也借此唤醒万物,祈求风调雨顺、茶叶丰收。因大竹县盛产罗汉竹,更以竹唢呐著称,当天近百名唢呐艺人“集结”在连绵茶山中,吹响竹唢呐“喊山开茶”,让茶文化的人文意义更加突出。
白茶“点燃”山区脱贫梦

   “开茶喽!”23日一大早,大巴山里人特有的呐喊声,“惊醒”了大巴山里的万亩茶园。首先,大竹县白茶产业带头人廖红军和与众茶农一起拜茶山。随后,伴随着一曲《茶山春早》,近百名唢呐艺人同时吹响竹唢呐。“开茶喽!开茶喽!”一众茶农翘首以望,对着深山白茶深情呼喊,唤醒万木。

   廖红军一名退伍军医,也是80后返乡创业代表之一,2009年他返乡创业,首次将白茶产业引进了大竹。当年他就带着几百株白茶苗回老家试种。第二年,新芽叶白、脉绿、味鲜,给了他一个惊喜,不仅产期比安吉白茶早十来天,经农科所检验,氨基酸的含量在全国白茶产区都是比较高的。廖红军学习白茶技术和经营模式,与安吉当地茶叶大户合作,以团坝镇白坝村为中心,流转土地,2011年就建立起白茶种植基地。其中遇到过数次困难,但白茶总算在大竹落了地生了根。经过几年发展,迄今,白茶产业已辐射到达州市多个县(市、区),仅大竹县数十个乡镇的白茶种植面积就超过3万亩。

   白茶“点燃”了山区的脱贫梦。白坝村党支部书记卢华林说,在2011年之前,全村有500多户贫困户,2017年贫困户剩下14户,贫困群众由原来的2018人减到45人。种植白茶,两年就可以采摘,每亩收入为3000元,盛产期每亩收入可达到1.2万元。

   团坝镇现已发展了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既为茶企提供了可靠的茶叶来源,又为茶农解决了茶苗移栽、田间管理、鲜叶采摘等技术难题,共同创收。

   当廖红军带着笔者在深山茶园转悠时,73岁老汉蔡化行热情地过来打招呼。在2013年以前,蔡化行主要种植玉米,一年收入约5000元,手头上基本没余钱。如今他把家里的玉米地都种上了白茶,去年因事耽搁仅采摘了10天,收入就已达到1.7万元,今年的收入预计有4万元。如今蔡化行手头上不仅有了余钱,还买了全自动三轮车。而白坝村的69岁农妇曾祥玉,自己种植了三亩白茶,每月还在白茶基地工作15天左右,每月额外增加1000-1500元收入。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白茶是茶中珍稀茗品,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一倍。它的产量却很少,一年只产一季,五六万株芽才有一斤,一亩茶地产量也只能采20来斤鲜叶,要4斤鲜叶才炒出一斤干茶。而且人力成本还非常高,万亩茶园,一年需要6000至7000个工人。”廖红军告诉笔者,还要讲究“当天采摘、当天摊青、当天炒制”,才能最大程度为白茶“保鲜”。经专业机构检测,大竹白茶氨基酸含量高,在7%-8%之间,而且白化度非常纯正,备受追捧。

   “我县的生态特别好,绿化面积大,全县上下正在着力挖掘沉睡的青山绿水资源,廖红军找准了路子,与县委的思路完全契合,我们全力支持,希望做成一个大产业,做成大竹的一张城市名片。”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说。

   达州市委书记包惠表示,退伍军人廖红军把白茶带回家乡创业,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荒山荒坡变成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这种模式既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进而也解决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廖红军告诉笔者,他要努力把“生态白茶”做到极致,希望有一天,大竹白茶能成为“国礼”,能做成中国一张响亮的名片。

 

本文已被阅读 261 次

附件列表

您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