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农网

关于印发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关于印发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川农业﹝201716

关于印发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市(州)农业(农牧、畜牧、畜牧水产)局(委),厅机关各处(室、局)、厅属各单位:

   《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要点》已经第1次厅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四川省农业厅

2017120

 

 

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要点

 

   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脱贫攻坚为首要任务,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展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17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上年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180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5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一、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和技术扶贫

   (一)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推进《四川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项目资金整合助推精准脱贫行动方案》、《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精准脱贫行动方案》的实施。加大对贫困县的农业资金投入,每年投向贫困县的项目资金,原则上达到该项目资金总额的50%以上。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和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能源扶贫,新建大型沼气工程71处、新村集中供气工程140处、户用沼气池1585口。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向最优产业区集中,打造一批产业脱贫奔康园,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2017年,建成和改善提升一批农业产业基地,出栏猪牛羊等大牲畜和鸡鸭兔鹅等特色小家禽2.3亿头(只),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18万亩。积极推广“龙头企业+贫困户”“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强化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打造,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和市场拓展,举办贫困地区品牌农产品市州长专场推介会。继续强化产业扶贫常态化督查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协调机制。分级、分片区交流扶贫经验,总结推选30个产业扶贫优秀范例。2017年,依靠农业产业发展脱贫54.4万人。(责任单位:计财处,粮油处、经作处、畜牧业处、水产局、市场处、合经处、产业处、农能办。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着力推进技术扶贫。落实《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助推精准脱贫行动方案》、《培育新型农民助推精准脱贫行动方案》。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统筹省、市科研院所力量,为每个重点贫困县建立12个科技示范基地,打造60个以上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集成示范基地。依托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等项目,在每个贫困村培养23农业科技示范户。针对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 “一村一名农技员”,进一步加强农技专家服务团力量,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基层点菜、专家上门”的农技指导服务。用好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基层农技人员、贫困村、贫困户提供远程技术支持和沟通互动渠道。建立“农业部门推介品种、扶贫项目配套转化、技术人员蹲点指导”机制,加快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步伐,实现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科教处,计财处、人事处)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三)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坚持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目标不动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90个粮食主产县为重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200万亩,大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力争全年粮食总产保持稳定,粮食规模经营面积比2016年提高5%。油料总产达到310万吨。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稳定水稻、马铃薯面积,调整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战略性调减小麦,适当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着力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2017年,建设500个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万亩示范区,发展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1680万亩,其中二级优质稻700万亩。(责任单位:粮油处)

   (四)推进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立足生态环境、气候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积极发展川菜、川果、川茶、川药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加快集聚壮大优势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建成一批规模10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经作产业基地搞好菜果品种熟期搭配,因地制宜错季发展,实现均衡上市。2017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200万亩,蔬菜、水果、茶叶产量分别达到4300万吨、865万吨、29万吨,经饲作物占种植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积极探索开发功能农产品,通过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生产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农产品。结合富硒大米、富硒茶等已有产品,开展拓展食用菌、薯类等系列功能农产品。(责任单位:经作处)

   (五)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坚持“稳猪禽、兴牛羊”,加快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大省向多元特色的畜牧强省转变。巩固提升川猪产业,优化品种品质,确保全省生猪出栏稳定在7000万头左右;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和特色小家畜禽,持续支持49个肉牛基地县和26个肉羊基地县建设。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推动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饲料产量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产品合格率继续稳定在98%以上。在“十二五”基础上,全省畜牧产值、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及增加值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非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以上。(责任单位:畜牧业处,草原处、饲料处)

   (六)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产业。开展《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以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为核心,因地制宜发展池塘健康养殖、水库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和流水养殖。围绕水产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搞好特色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推进现代水产产业规模发展。强化渔政执法监督和渔业资源保护,积极推广底排污、节水减排等环保水产养殖设施及技术,保障水域生态环境安全。2017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30万亩,水产品总量达到153万吨。(责任单位:水产局)

   (七)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成都平原区重点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优化生态果蔬、高端种业、优质粮油、生态畜禽和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布局。川东北经济区主要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川南经济区重点推动农产品优质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发展。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打造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主产区。攀西经济区打造立体农业示范区、亚热带特色农产品基地。(责任单位:计财处,产业处、粮油处、经作处、畜牧业处、水产局、草原处)

   三、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分等分级、清洗烘干、包装贴牌等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鼓励使用农产品加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建农产品产地加工设施1000座,农产品初加工率增长1.5个百分点。创新农产品流通业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搞活农产品流通。着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深化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组织创建国家级品牌,举办地方特色节庆活动,推进示范休闲农庄、农业主题公园建设,培育休闲农业专业村100个。(责任单位:产业处,市场处)

   (九)加快现代农业重点县和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统筹协调、联动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取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股份合作等形式,集中打造一批基地生产水平高、种养结合紧密、景区化设施完善、产地加工能力强、社会化服务水平高、“互联网+”应用广、产品销售有品牌、体制机制完善、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聚集区,推进示范市县和重点县提质、增效,示范园区增容、扩面,建成200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责任单位:产业处,计财处、粮油处、经作处、畜牧业处)

   (十)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和对外合作。统筹规划农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区域性公用品牌、重点企业自主品牌、重要农产品品牌培育壮大,扩大“四川泡菜”、“天府龙芽”等省级区域品牌影响,培育区域性公用品牌30个。加强“三品一标”产品防伪标识使用和证后监管,促进“三品一标”品牌提升。办好茶博会、菜博会、泡菜产销会等特色展会,用好农交会、“川货全国行”等平台,加大品牌推介和产品促销力度,推介四川优质品牌农产品50个以上。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澳台地区市场,促进企业到东南亚、俄罗斯、非洲等国家投资兴业,开展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加强川台农业交流合作。(责任单位:市场处,经作处、质监处、国合处、绿办)

   (十一)强化要素保障配套。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转型,建成高标准农田387万亩,其中绿色示范区50万亩。新建农机化生产道路200公里。新建和改造提灌站3000座,保障2000万亩以上机电灌溉面积和30亿立方米提水能力的稳定。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两权”抵押登记制度,推进银政涉农信贷合作协议的落实,提高主要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扩大畜牧业保险品种范围和实施区域,建立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设施农业保险。(责任单位:计财处,土肥处、农机化处、提灌处、合经处)

   四、强化科技和物资装备支撑

   (十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完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新建肉牛、肉羊、淡水鱼产业团队。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品种,集成示范一批节本增效、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技术模式,遴选推介一批主要农作物高效栽培、农机农艺融合、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成熟适用技术。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探索公益性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经营性服务的新机制、新措施。组织开展科研院校参与重大农技推广工作试点,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支持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整合本地区科研力量资源,促进地市农科所转型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构建“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产业基地示范县”等转化新模式。(责任单位:科教处)

   (十三)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深入推进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落实科研人员权益分享、持股兼职等激励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继续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南繁科研育种和国家级杂交水稻、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新建现代种业基地9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不发生重大种子质量事故。深入实施畜禽水产牧草良种工程,强化地方特色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加强生猪国家核心育种场和地方优势特色育种场建设,继续实施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工程,着力打造8个肉羊种源基地县,提高畜禽、水产、牧草供种能力和质量水平,生猪三元杂交良种面达到77% 。(责任单位:种子站,科教处、畜牧业处、水产局、畜牧总站)

   (十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示范县建设,全省建设15个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推进50万亩标准化茶叶基地机械化采摘试点。加快推进全省农机化信息平台建设和运用,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保障农机化作业“连公路、入库棚、下田地”的农机化生产道路路网。积极争取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改革试点,根据产业需要、市场需要、产品需要,调整农机补贴品种范围。加强农机监管,强化源头管理,切实提高上牌率、持证率、年检率,启动农机监理装备项目,努力保障农机安全生产。2017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530万千瓦。(责任单位:农机化处,农机安监处)

   (十五)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生产,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租赁共赢、设备入股等模式,推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建设认定10个以上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发展专业性、本土化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在各大电商平台设立“川”字号农产品“特色馆”、“精品店”。积极培育农业电子商务主体,开展生鲜农产品直销、农业技术服务触网、休闲农业上网营销等电子商务试点,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以上。积极稳妥推进农业大数据基础建设,统筹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力争整省推进示范农业信息服务覆盖80%以上农户。(责任单位:市场处,产业处、粮油处、经作处、畜牧业处、水产局)

   五、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十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综合利用。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探索建立高效低毒农药补贴机制和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补偿办法,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蜜蜂授粉、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全省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7%,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37%,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加强植物检疫执法监管,落实重大植物疫情阻截防控240万亩。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继续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万亩示范区30个,推广面积50万亩。实施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工程,全面启动耕地污染状况详查和污染源调查。探索启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深入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进退牧还草工程,强化草原防火,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4.8%。加快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生物湿地保护示范区建设步伐。(责任单位:土肥处,植检站、植保站、蜂业站、粮油处、草原处、水产局)

   (十七)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根据环境容量调整区域种植、养殖布局,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等发展模式。优化粮经饲三元结构,建设粮改饲示范区20个,以养定种发展青贮玉米310万亩。推动农村沼气转型升级,建设大型沼气工程78处、集中供气工程146处。推进农业及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在21个县开展PPP模式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深入开展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建设100个种养循环示范场。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0万亩、大水面生态养殖10万亩。(责任单位:土肥处,粮油处、农能办、饲料处、畜牧业处、水产局)

   六、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十八)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把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作为基本要求,突出抓好标准化生产,健全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储运、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标准体系。强化示范引领,创建一批果菜茶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建设经济作物标准化基地200万亩,创建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0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个,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300个,标准化改造老旧池塘2万亩。围绕 “米袋子” “菜篮子”安全供给,全面推进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年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403个,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450个,绿色食品企业续展率保持在70%以上。(责任单位:质监处,粮油处、经作处、畜牧业处、水产局、绿办)

   (十九)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抓好农药、兽药和肥料、饲料等主要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推行生产记录、质量承诺和从业人员培训制度,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加大网格化移动监管信息平台推广应用,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与加工、流通领域追溯体系对接,选择生猪、牛、羊、柑橘、猕猴桃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深化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县)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两个创建”活动。加强部门沟通协作,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7大专项整治行动,严惩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责任单位:质监处,土肥处、药检所、兽药监察所、饲料处、动监所、粮油处、经作处、畜牧业处、水产局)

   (二十)全面提高兽医卫生风险控制能力。落实动物疫病防控政策,强化人畜共患病防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从养殖、动物移动、屠宰等环节入手,运用新设备新技术,打造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管理体系。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确保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5%以上,抗体监测合格率达到70%以上。全面推行兽药“二维码”,从源头上加强兽药生产销售使用管理,控制药残超标风险。严把活动物移动监管关,加强动物卫生检疫和疫病区域化管理,完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指定通道和申报点规范化建设,严防动物疫情跨区域传播。严把屠宰监管关,持续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治行动。健全完善养殖业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兽医兽药处,动监所、疫控中心)

   七、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二十一)多元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开展示范创建行动,重点培育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新培育省级示范社200个、省级示范场300家。扎实推进农民创业创新服务,着力把返乡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培养成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大力推广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新培育职业农民4万人。支持“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构建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政策红利分享机制,推动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财政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增加成员财产性收益。(责任单位:合经处,计财处、产业处、科教处)

   (二十二)多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三权”运行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加快三州和盆周山区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扫尾,加大颁证力度,年底确权登记颁证完成90%以上。稳妥开展草原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加快推进确权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建立健全以县级为中枢、乡级为平台、村为网点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土地流转监测体系。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托管农民土地,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形成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加强对工商资本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扩大省级示范合同文本的运用,探索建立工商资本农地租赁风险保障金机制。(责任单位:合经处,草原处)

   (二十三)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主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积极发展良种苗繁育、水稻集中育插秧、农机承包作业、饲料散装散运、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服务。鼓励地方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支持发展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责任单位:合经处,粮油处、植保站、土肥处、农机化处、畜牧业处、种子站)

   (二十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合理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抓好经营性资产量化、资源性资产确权、非经营性资产管护等工作,127个县(市、区)启动并基本完成清产核资。在各市州全面启动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制合作制改革试点,重点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收益权,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的实现形式。2017年末,全省1/3以上的县启动改革并完成试点任务。(责任单位:合经处)

   (二十五)推动国有农场改革发展。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细化实化政策措施,推进垦区企业类农场区域性集团化、企业化改革和公益类农场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盘活农场资产和资源,增强发展动力。推进农场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切实做好农场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农场资源转化,支持西昌农垦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区域性集团化改革试点。(责任单位:农场局)

   八、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

   (二十六)推进农业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全面推进行政权力事项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推进农业地方性立法,修订《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和《四川省农村能源管理条例》,开展《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立法调研。选择60个县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能力建设和示范窗口创建。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行《四川省农业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树立农业执法良好形象。强化农业行政审批“放管服”工作。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做好审计、应急管理、保密、信访等工作。(责任单位:法规处,种子站、农能办、合经处、审批处、审计处、办公室、信访处)

   (二十七)加强人才队伍和政风行风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基层农业执法体系、农经体系、农技体系。争取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倾斜政策,让基层农技人员招得进、留得住、能干事,努力把空编率降低5个百分点,三州力争降低10个百分点。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逐步为每个村选聘1名具有农业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村级农技人员。进一步加大对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力度,继续强化财政资金、强农惠农资金、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重点环节廉政风险防控。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强化干部监督,坚决杜绝搞潜规则、权钱交易、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行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责任单位:人事处,计财处、审计处、合经处、党办)

 

 

本文已被阅读 324 次

附件列表

您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