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农网

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一、规模化养殖的提出


  我国首次提出奶牛养殖规模化是在2004年石家庄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上,时任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指出规模化是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奶业实现现代化的第一步 我国奶业经过7年的超常规、高速度发展,作为一个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其主要标志是养殖规模大于1000万头,鲜奶产量大于3000万吨,有300多万奶农从事奶牛养殖业,乳品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从种草到养殖,从鲜奶生产到乳品加工,从乳品加工到产品销售整个产业链基本形成。但奶牛养殖还是停留在传统养殖阶段,与现代化的乳品加工业不适应、不匹配。


  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规模化是必经之路 无论是欧美、加拿大、日本还是大洋洲,奶牛养殖业都经历了从散户养殖到规模化养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要实现奶业现代化,奶牛养殖规模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日本北海道的家庭牧场、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夫妻牧场,还是美国、加拿大的规模化牧场都是适合我国的规模化发展模式。


  规模化是基础,标准化是根本,产业化是目标 奶牛养殖业是个周期长、高投入、高风险、集约化、高产出的行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只有实现规模化养殖,才能实施标准化生产。这是因为,规模化生产需要过程化管理,而过程化管理,必须对每个环节采取科学的标准、规范的要求;只有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才能实现集约化经营。这是因为,相关行业和部门制定的标准,是本行业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管理规程。因此,只有标准化管理,才能达到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集约化的经营;在此基础上,最终才能使各产业链达到各尽其职、各获其利、良性互动,高效运转,最终实现产业一体化经营。


  二、规模化养殖的内涵


  奶牛养殖规模化本来是个量化的数字概念。但在奶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就有它的特殊内涵。


  首先是量的概念。所谓规模化,就是与农户35头散养相对而言。那么多大规模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规模呢?本人认为,适度规模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规模。


  其次是综合概念。规模化养殖,核心是奶牛头数,但不是唯一的要素。就是说,围绕养殖规模要匹配相对应的饲草饲料基地,饲养奶牛必备的牛舍、运动场和附属设施,围绕种植、养殖、配料、挤奶等一整套机械设备以及繁殖育种、疫病防治、环境保护、科学饲养等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


  再次是动态概念。规模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投资能力的提升,环境条件的改善,规模化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说,美国奶业发展初期,奶农受加工能力和投资能力的限制,大部分农场主以百八十头规模为主。但随着乳品加工企业的做大,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提高,牧场主经济实力的壮大,现在美国规模化牧场多数以千头牧场为主。这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三、规模化养殖的实现形式


  我国奶业发展既有资源禀赋很好的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也有资源条件较差的东部地区;从类型上说既有大城市城郊型的奶业,也有农牧交错带的舍饲半舍饲奶业;还有草原牧区放牧型奶业。既有黑龙江、北京、上海等地农垦型奶业,也有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广大农村牧区奶业。因此,地区差别、类型差别、发展阶段差别等决定奶牛养殖规模化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根据全国及我区目前奶牛养殖业的现状及趋势,本人概括以下6种模式可供参考:


  1、标准化养殖小区模式。这是一种过渡性的模式。主要适用于散养比重很大(约70%以上),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的地区。要采取政府主导,创造条件,把广大散户奶农逐步引导到规模化养殖轨道的模式。这里要重点解决统一管理和产权明晰两个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是散户养殖的堆积,使规模化养殖流于形式。


  2、规模化家庭牧场模式。这是一种最理想的规模化形式。因为这种形式实现了业主产权与经营管理的统一,原料奶生产各环节的集中统一。这种模式做到了适度的投资、适度的规模、资源的合理配置、集约的经营管理,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生规模效益。


  3、奶联社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由行业专家投资搭建一个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的综合平台。吸纳散户奶农的奶牛,以入股的方式入社。奶农持股分红、分工分业,奶联社一步到位实现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


  4、奶农专业合作社模式。这种模式,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奶农中领袖人物挂帅,组织动员奶农自愿入社,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散户养殖纳入到规模化养殖轨道的成功模式。


  5、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这是自三鹿奶粉事件后大型乳品企业,为保障奶源安全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6、外资企业模式。世界奶业发达国家的乳业巨头,看准我国巨大的乳品消费市场,从过去大量进口奶粉占领市场,现在开始在国内建规模化牧场,启动从奶牛养殖到乳品加工,再到乳品销售做全产业链。


  以上6种模式,是目前全国各地推广的模式的梳理归纳。各地在推广规模化养殖时应本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


  四、规模化奶牛养殖业应稳中求胜


  当前奶牛养殖业乍暖还寒。奶牛养殖业在转型中保持着相对平稳的态势,规模养殖步伐明显加快,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重已占全区34%,成年泌乳牛平均单产为5/年左右,单产水平明显提高。此外,奶价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我区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为2.86/公斤,同比上涨8.74%;但每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品0.21元。牛奶价格价格上涨主要源于市场供应紧缺以及乳品企业需求激增,其次是饲料成本与人工成本上涨。2011年一季度显示,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与同期相比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价格为2.92/公斤,同比增长10.6%,环比持平。主产区散养户平均收购价格为2.8/公斤,规模养殖牛场平均价格为3.15--3.6/公斤。


  此外,不同地区养殖效益差距明显。东部盟市散养户每头奶牛年纯收入3000元左右,规模养殖场每头奶牛年纯收入5000元左右。中部盟市散养户每头奶牛年纯收入1500元左右,规模养殖场每头奶牛年纯收入3000元左右。西部盟市散养户每头奶牛年纯收入2000元左右,规模养殖场每头奶牛年纯收入3500元左右。


  在生鲜乳监管方面,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区依法取缔不合格生鲜乳收购站422个,流动收购站150个,整合关闭不达标的收购站1381个。全区目前2704个生鲜乳收购站和1303辆生鲜乳运输车全部实现主体合法、持证经营,达到了清理整顿预期目标。我区制定出台了《内蒙古生鲜乳收购管理办法》,在全国建立第一家生鲜乳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生鲜乳收购管理监测网,加强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建设,实现生鲜乳收购站从应急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化。面对2010年争抢奶源、“问题奶粉”死灰复燃,各级畜牧部门继续加大对生鲜乳收购站监管力度,开展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拉网式检查,使得生鲜乳合格率始终达到100%,养殖与收购站环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生鲜乳质量安全事件。


  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内蒙古奶牛养殖业将处于散养逐步退出,规模养殖业加快发展的转型阶段。我区奶牛头数将保持稳定或者有所下降。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奶牛养殖业必经之路。规模化是基础,标准化是核心,产业化是关键。现在我区的奶牛养殖业正处于规模化、标准化并存时期,在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向标准化推进。


  在自治区农牧业“十二五”规划中,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中提到,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保障我区乳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到2013年,建设2000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项目总投资80亿元,优质荷斯坦奶牛数量稳定在200万头,使奶牛年单产由目前的平均5吨提高到6吨以上。养殖场生产的优质生鲜乳占到区内乳业加工产能的60%以上。到2015年,进一步提高养殖场奶牛集中度,使优质鲜奶占到区内乳业加工企业产能的70%以上。

五、找准方法 愉快养牛


  圣牧第八牧场场长崔志刚对于养牛总结为六个字“一育、两敢、三管”。


  “一育”是指育种,只有做好育种工作,才能培养出膘肥体壮的好奶牛;


  “两敢”是指敢喂和敢抛。对于敢喂来说,只要是好的苜蓿与优质青贮我就会不惜代价舍得喂,只要养牛人愿意投入,敢投入,奶牛就会高产。此外养牛人还应该做到敢抛,比如说养殖户养了5头奶牛,其中2头是产奶的、1头是病的,还剩2头是犊牛,实际上真正养的是4头牛,如果那头病牛继续养,一年则需要5000元成本费,如此一来,20%的收入就损失了。养殖户不养没用牛,这样饲养成本会减少,饲养效率也会提高;


  “三管”一是指管人。作为牧场主先要把自己手下的人管理好。具体怎么管理好人,这需要用心去管理,比如说不能克扣工人工资,而且对待工人要做到一心一意,只要牧场主对工人好,那么工人就会对我们的牛好,牛就会多产奶,那么我们的收益就会跟得上;除此以外,我们还得把牛管理好,建立完善的奶牛档案,给奶牛上保险,这样我们就会有保证;最后一个管理就是管料,定期查看饲料,不要让饲料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现在我们的外部条件比较好,只要做到以上几项,那么奶牛产量提高的梦想肯定会实现。


  六、奶牛规模化养殖新模式示范的启示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奶牛养殖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乃至我区在奶牛饲养管理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奶牛养殖模式和技术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实施的奶牛养殖小区经营模式是符合我国、我区的具体情况的,这是我国农村实现奶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如何把小区建成一个统一的经济联合体,如何使分属各户的牛只集中起来,取消各户分散的重复的工作模式,真正体现出集约化、规模化的优势,怎样把现代科技成果应用于小区,实现现代化、标准化饲养管理,使养殖户增效增收,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上述的问题和解决目标,根据我国农民合作组织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赛罕区金河镇旭泥板奶牛养殖小区组建了奶农经济合作组织,共有20户奶农加入了奶农经济合作组织,20户奶农将180头奶牛(平均每户9头牛)作价入股(每头产奶奶牛5000--7000元,每股500元),建立了统一的经济联合体,在小区内实现了“合作化、八统一”饲养管理模式。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研究员金海认为,这种养殖模式实施以来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规范的管理制度,运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是合作组织的核心生命力所在。


  二是必须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个人要让大家“买账”、“服气”,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三是政府部门及企业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从世界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都采取了适当的倾斜政策及先期投入,而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地帮助奶农建立起一套自我良性发展的可行性方案。


  四是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对合作社的技术员要进行培训、把现代科技成果快速便捷地应用于奶牛业、同时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合作社走上正轨。


  五是合作社社员的股权分配要合理,不能出现一些人控股的现象。


  总之奶农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发展阶段,目前是推动发展的最好时期。


  原文标题《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推进规模化养殖》。

本文已被阅读 200 次

附件列表

您也可能感兴趣